母爱是什么?莫言、冰心、余光中、贾平凹等10位名家这样说

去年一年,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。我疑虑,害怕。我想像得到,没有不幸,家中念我流亡孤苦,或不忍相告。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,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,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。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,使我不再疑虑。十二月二十六日,由文化劳军大会上回来,我接到家信。我不敢拆读。就寝前,我拆开信,母亲已去世一年了!
生命是母亲给我的。我之能长大成人,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。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,是母亲感化的。我的性格,习惯,是母亲传给的。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,临死还吃的是粗粮!唉!还说什么呢?心痛!心痛!
丰子恺《我的母亲》
我十七岁离开母亲,到远方求学。临行的时候,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,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;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,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。她给我准备学费,她给我置备行李,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,放在我的网篮里;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,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,然后送我出门。放假归来的时候,我一进店门,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。她欢迎我归家,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,她探问我的学业,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。晚上她亲自上灶,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,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,加以勉励,教训,或责备。
我廿二岁毕业后,赴远方服务,不克依居母亲膝下,唯假期归省。每次归家,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,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,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。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,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。
我三十岁时,弃职归家,读书著述奉母,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,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,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。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。
我三十三岁时,母亲逝世。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,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。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,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——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,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。她是我的母亲,同时又是我的父亲。
冰心《回忆母亲》
她一生多病,而身体上的疾病,并不曾影响她心灵的健康。她一生好静,而她常是她周围一切欢笑与热闹的发动者。她不曾进过私塾或学校,而她能欣赏旧文学,接受新思想,她一生没有过多余的财产,而她能急人之急,周老济贫。她在家是个娇生惯养的独女,而嫁后在三四十口的大家庭中,能敬上怜下,得每一个人的敬爱。在家庭布置上,她喜欢整齐精美,而精美中并不显出骄奢。在家人衣着上,她喜欢素淡质朴,而质朴里并不显出寒酸。她对子女婢仆,从没有过疾言厉色,而一家人都翕然地敬重她的言词。她一生在我们中间,真如父亲所说的,是"清风入座,明月当头",这是何等有修养,能包容的伟大的人格呵!
在我一生中,母亲是最用精神来慰励我的一个人,十几年"教师","主妇","母亲"的生活中,我也就常用我的精神去慰励别人。而在我自己疲倦,烦躁,颓丧的时候,心灵上就会感到无边的迷惘与空虚!我想:假如母亲尚在,纵使我不发一言,只要我能倚在她的身旁,伏在她的肩上,闭目宁神在她轻轻地摩抚中,我就能得到莫大的慰安与温暖,我就能再有勇气,再有精神去应付一切。
季羡林《我的母亲》
我是一个最爱母亲的人,却又是一个享受母爱最少的人。我六岁离开母亲,以后有两次短暂的会面,都是由于回家奔丧。最后一次是分离八年以后,又回家奔丧。这次奔的却是母亲的丧。回到老家,母亲已经躺在棺材里,连遗容都没能见上。从此,人天永隔,连回忆里母亲的面影都变得迷离模糊,连在梦中都见不到母亲的真面目了。这样的梦,我生平不知已有多少次。直到耄耋之年,我仍然频频梦到面目不清的母亲,总是老泪纵横,哭着醒来。
宗璞《我的母亲是春天》
后来我经历名目繁多的手术,人赠雅号“挨千刀的”。在挨千刀的过程中,也是母亲,一次又一次陪我奔走医院,医院的人总以为是我陪母亲,其实是母亲陪我。我过了四十岁,还是觉得睡在母亲身边最心安。
余光中《母难日》
今生今世,
我最忘情的哭声有两次,
一次在我生命的开始,
一次在你生命的告终,
第一次我不会记得是听你说的,
第二次你不会晓得我说也没用,
但两次哭声的中间啊!
有无穷无尽的笑声,
一遍一遍又一遍,
回荡了整整三十年,
你都晓得我都记得。
莫言《母亲》
这个记忆的画面中更让我难以忘却的是,愁容满面的母亲,在辛苦地劳作时,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!当时,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,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,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。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,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,这一细节,直到今天,我也不能很好地理解它所包含的意义。
我母亲没读过书,不认识文字,她一生中遭受的苦难,真是难以尽述。战争、饥饿、疾病,在那样的苦难中,是什么样的力量支撑她活下来,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她在饥肠辘辘、疾病缠身时还能歌唱?我在母亲生前,一直想跟她谈谈这个问题,但每次我都感到没有资格向母亲提问。
史铁生《合欢树》
二十岁,我的两条腿残废了。除去给人家画彩蛋,我想我还应该再干点别的事,先后改变了几次主意,最后想学写作。母亲那时已不年轻,为了我的腿,她头上开始有了白发。医院已经明确表示,我的病目前没办法治。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,到处找大夫,打听偏方,花很多钱。她倒总能找来稀奇古怪的药,让我吃,让我喝,或者是洗、敷、熏、灸。
“别浪费时间啦!根本没用!”我说。我一心只想着写小说,仿佛那东西能把残废人救出困境。“再试一回,不试你怎么知道会没用?”她说,每一回都虔诚地抱着希望。然而对我的腿,有多少回希望就有多少回失望。最后一回,我的胯上被熏成烫伤。医院的大夫说,这实在太悬了,对于瘫痪病人,这差不多是要命的事。我倒没太害怕,心想死了也好,死了倒痛快。母亲惊惶了几个月,昼夜守着我,一换药就说:“怎么会烫了呢?我还直留神呀!”幸亏伤口好起来,不然她非疯了不可。”
贾平凹《写给母亲》
从前我妈坐在右边那个房间的床头上,我一伏案写作,她就不再走动,也不出声,却要一眼一眼看着我,看得时间久了,她要叫我一声,然后说:世上的字你能写完吗,出去转转么。现在,每听到我妈叫我,我就放下笔走进那个房间,心想我妈从棣花来西安了?当然是房间里什么也没有,却要立上半天,自言自语我妈是来了又出门去街上给我买我爱吃的青辣子和萝卜了。
林清玄《飞入芒花》
有时候家里没有了青菜,母亲会牵着我的手,穿过屋前的一片芒花地,到番薯田里去采番薯叶,有时候到溪畔野地去摘鸟莘菜或芋头的嫩茎。有一次母亲和我穿过芒花地的时候,我发现她和新开的芒花一般高。芒花雪一样的白,母亲的发丝墨一般的黑,真是非常美。那时感觉到能让母亲牵着手,真是天下最幸福的事儿。还经常上演的一幕是,父亲到外面喝酒彻夜未归,如果是夏日的夜晚,母亲就会搬着藤椅坐在晒谷场说故事给我们听,讲虎姑婆,或者孙悟空,讲到孩子们都睁不开眼而倒在地上睡着。有一回,她说故事说到一半,突然叫起来:“呀!真美。”我们回过头去,原来是我们家的狗互相追逐着跑进前面那一片芒花地,栖在芒花里无数的萤火虫霍然飞起,满天星星点点,衬着在月光下波浪一样摇曳的芒花,真是美极了。我再回头,看到那时才三十岁的母亲,脸上流露出欣悦之情,在星空下,我深深觉得母亲是那么美丽。
(本文根据 人民日报、中国新闻网、中国社会科学网、中华语文网、360doc、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和微信公众号“京城教育圈-ID:bjeduvision”、“中小学生阅读”、“教学大缸”整合编辑)
【姚荣专栏】
母亲的眼睛
文|姚荣(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高级中学语文、心理健康课教师)
读初二时,我硬是闹着要转学,从镇中学转回乡中学。母亲拗不过我,去学校找老师帮忙。老师询问原因,母亲扭过头看我,我垂着头泪在眼眶里打转。她叹了口气,无奈地说:“转吧,她太小。路远,我不放心。”每周放假一次,来回15公里,全靠腿走。我一个12岁的小姑娘,孤零零的,常被马路边上的野孩子扔石子。
我家离乡中学挺近,只有1公里的路程。母亲经常给我送早餐,大碗里盛饭菜,用一只小碗扣在大碗上,热乎乎的。远远看见母亲站在堰塘边等我,心暖乎乎的。母亲站在教室廊檐下,看我吃得香喷喷的,眼睛里全是温柔和慈爱。
每天下晚自习,母亲都会等在学校大门口接我回家。手电筒的光绕来绕去,我奔跑过去,脚步啪啪嗒嗒。母亲唤我的乳名“蓉儿”,一双温暖的糙手拉起我的手走进黑夜里。夜风撩开母亲的衣襟,我闻到一股油烟的味道。
有一年春节前夕,母亲和我们兄妹商量,全家都不做新衣裳。年景不好,母亲的手头很紧。母亲眼睛里有愧疚。哥哥很快答应,母亲看着不出声的我问:“蓉儿呢,行不?”
每逢过年,我和队上的几个丫头秀英、培芝、绒花都穿着新布衫,心照不宣地聚在打谷场上,相互欣赏夸赞一番。然后,从东家串到西家,疯狂打闹。穿上新年衣的午后,是我们农村丫头最快乐的时光。想到她们个个光鲜亮丽,就我一人暗然失色,有种说不出的失落和委屈。我对母亲说:“不,我要穿新衣。”母亲看着我,愧疚,失望。我不管,就要穿新衣。
母亲拗不过我,跟哥哥商量着,只给我扯了件花布衫。好多时候,母亲都拗不过我。邻家爷爷说:“你要颗星,你妈都会搭梯子去摘。”
沐浴着爱,我长成了一个大姑娘。因为勤快又爱读书,母亲逢人就夸我把家里收拾得干净,书念得好。考上师范学校时,我十七岁。母亲把家里最好的枕头被褥收捡好,送我上学,眼睛里溢满笑容。
谈恋爱了,他黑瘦,家里条件一般。母亲死活不同意,和我死磕硬磨了4年。每次我从家离开到工作的学校去,她都站在路口送我。一双眼睛在周围搜索,生怕他从哪儿冒出来把我劫走。我走了很远了,悄悄回头,母亲还站在路口张望。那时候特烦她,眼睛跟监视器似的 。
有一年,吃完团年饭,母亲生气躺床上了。说我不跟他分手,她就不起来。过年的喜庆被弄得别别扭扭,家人因此都对我不满。
我站在母亲的床前叫她:“妈,你不舒服,就去看病。”她不说话,眼角淌着泪,喉咙似乎哽咽着。大年三十的,我开始纠结:跟他断了吧……也开始流泪。沉默了好一会儿,母亲突然扯着嗓子,声调都变了:“你看中他啥呀?他有啥呀?“我垂头一声不吭,眼泪止不住地流。我尝试着和他分过手,两个月没见。再见时,他更瘦。想到他对我的好,可能以后再难遇见。于是,心又变软。母亲见我不作声,睁开眼,哀怨地瞅着我。
母亲拗不过我,终于妥协了。当亲人为一件事僵持不下时,总是更爱对方的人先让步。
那年腊月22日,我们结婚了。那天白雪皑皑。我穿一件红格子昵大衣,围一条白绸巾。发小雪莲将我的黑发结成两条油亮的辫子。哥哥背着我走出堂屋大门,我果决地将一把筷子撒到地上。此时,母亲脸上挂着笑,眼睛里却噙着泪。族里的长辈大声对我说:“蓉儿,别回头,往前看!”
一行送亲迎亲的队伍走在皑皑的雪地上,脚下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。树上屋上地上都是白茫茫的雪,放眼望去一片银白的世界。我的心开朗而欢喜,听他们叽叽喳喳讲话,也跟着哈哈地笑。谈了4年的恋爱,今天我终于做了他的新娘。年轻时候没有想那么多,只觉得他是对我最好的男人,女孩子很容易迷失在温暖的爱情里。年轻人的感觉就在那一瞬的心动,一瞬的感觉往往会成就一生的故事。
后来听人讲,出嫁那天我走了之后,母亲哭得很伤心,父亲也老泪纵横。天下的父母都是一样的,都希望儿女幸福。
自从我结婚,母亲就像变了个人似的,先前百看无一顺的人,成为了她的女婿之后,她是百看百顺。只要我们回家,她就好酒好菜款待,真把女婿当成贵客。那一段时间,母亲的眼睛里常含满意幸福。
我们 有了儿子的头一个春节,他在亲戚家喝酒到很晚,我们还要骑自行车回他家。听老人讲,婴儿禀气弱,不宜走夜路。我就开始抱怨,说他不会操心没有责任心。他被激怒,从我怀里抱走儿子,揣进自己怀里,独自骑车走了。我也赌气说:“罢了罢了!刚好我今晚可以睡个好觉!”母亲把我从床上拽起来:“不要你在这里过夜,快回去!孩子小离不得妈。”这回我没拗过母亲。
哥送我出门时,母亲从屋里追出来叮嘱:“回去了什么也别说,好好照顾孩子!”母亲站在门口,目送我和哥走进夜色里。母亲的目光总是充满对儿女的关切,照亮儿女前行的路。无论日子怎样艰难,只要想到母亲眼睛里的慈爱,总能找到坚持下去的理由。
女孩自从做了母亲,便一步步走向成熟。先前拗得过母亲的个性脾气会慢慢失去棱角,渐渐地学会了让步。不为别的,只为怀中的孩子,只为自己是母亲,吃得起苦也受得了委屈。
每一个女子心里都揣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,每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终究会归于平淡琐屑。有情人终成眷属之后,便开启了柴米油盐、锅碗瓢盆的俗日子。生活被油烟熏染,渐失浪漫;磕磕碰碰也会是家常便饭。每一次与他吵架、怄气,我都想回娘家,可又不敢面对母亲的眼睛。那双眼睛因流多泪水是那样清明。
有一回,两个倔强的人谁也不让谁,电暖器被踩碎,杯子盘子扔得狼藉满地,还动手打了起来。冷静后,他觉得难以收场,打电话给我父母。母亲火急火燎地赶过来,帮我们收拾好房间后,平静地说:“两个人过日子一个要忍一个要让,针尖对麦芒,只会两败俱伤。”背着他,母亲又数落我:“你的脾气我还不晓得?打小都犟。现在可不能再像以前,当妈的人了!看看儿子,有啥不能忍让的?”这一回我是彻底服了母亲,决定再也不和她拗了。临走,母亲的眼睛红红的,叮嘱我说:“记住,当妈的人了,千万别较真儿。听到没?”我点点头。
一个好女人就是一所好学校,一个好母亲可以造福三代。我从母亲那里学会勤劳善良,学会真诚热情。母亲经常教育我们:受人滴水之恩,当以涌泉相报。母亲最爱说“吃得苦中苦,方为人上人”,“叫人不折本,舌头打个滚”。可是,无论我怎样修炼,也做不到母亲那样谦和宽容。
每当遇到困境,就会想到母亲的眼睛。那双眼像月亮,温和慈爱,照亮儿女夜行的前路远方。
(本文为姚荣老师原创投稿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