烟霞深处丨朱熹的仙居朋友圈

🏛️ 365bet体育在线开户 ⏳ 2025-10-12 10:28:41 👤 admin 👁️ 2156 💎 33
烟霞深处丨朱熹的仙居朋友圈

尽管素未谋面,但是吴芾与朱熹同为进士出身,均从下僚做起,了解民情,爱民恤民;均胸怀大志,立朝以正,又同为主战派,政治立场相同;在仕宦生涯中,各自都取得较高成就,吴芾威望很高,朱熹称赞他“台省倾群望,江湖去一麾”,是当时仕林领袖,而吴芾对朱子理学也十分倾慕,写诗称:“夫子于此道,妙处固已臻”。可以说俩人是神交已久了。

俩人还有一层特殊的关系是,吴芾的长子吴津、学生陈庸,均与朱熹有非同一般的交情。

吴津(1133~1196),字仲登,乾道五年(1169)进士,历官至广德、兴化知军,朝奉大夫。朱熹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时,吴津任绍兴通判,成为朱熹的得力帮手。吴津小朱熹二岁,《光绪仙居县志》说,朱熹对吴津十分信任,赈灾之事都放手交给他去做,对他提出的意见建议都全盘采纳,事后还向朝廷保举他。参知政事楼钥是吴津儿子的亲家,他在吴津去世后为他写的墓志铭《朝请大夫吴公并硕人姚氏墓志铭》里也说:“待制朱文公为提举官,任以荒政,躬走阡陌,有所措画,俱从其言,以文学渊源、政事详练荐之。”吴津勤勤恳恳,日夜奔波在阡陌之间,生怕工作不到位。这时嵊县申请到赈灾米一万石,由指使(低级武官名称)密克勤具体经办,朱熹到现场核查救灾粮发放情况,吴津亲自去“较量斛斗”,检定量具的标准,发现每斛少米一升五合,且粮中混有泥糠。朱熹大为震惊,立即起草公文《奏绍兴府指使密克勤偷盗官米状》上报朝廷,吴津立即换用嵊县标准的斛斗发放赈灾粮,同时严令追回被克扣的粮食,并对涉案者拘管,再作惩罚。此事可见朱熹、吴津对待赈灾的认真态度,也可看出两人的气味相投。当年晚些时间朱熹巡查台州,还发现了轰动一时的台州知府唐仲友狎妓严蕊并为之脱籍一案,因忙于赈灾,将严蕊一案移交绍兴府审理,吴津参与查核此案,成为朱熹劾唐仲友之得力助手。但此案因唐仲友妻舅宰相王淮的包庇,只将其调任,未予以深究。

陈庸(1120~1194年),字时中,年轻时曾追随方斲、吴芾求学,绍兴二十一年(1151)进士及第,历官至抚州知府、提点江西刑狱。陈庸非常推崇白水先生刘勉之的“克己”思想,并将之融入自己创办的碧栖堂书院的校训,而刘勉之既是朱熹的老师又是他的岳父,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,陈庸和朱熹可算是师出同门了,推想两人应该很早就相知,而且交情很深。陈庸年长朱熹十岁,也曾担任过“常平使”,负责管理赈荒救济、农田水利等事宜,所以当朱熹被任命为浙东仓使,即将离开都城临安赴任的时候,陈庸送行至浙江亭,一路上将自己历年治理州县和担任“常平使”的经验倾囊相告,还详细讨论了盐法的利弊。这一番长谈证明两人交情绝非泛泛,陈庸的经验也令朱熹深受启发,受益匪浅,以致于多年后陈庸去世,朱熹作《挽陈检正庸》诗二首挽之,其中有“忆昔都门道,光华辱宰卿。丁宁话盐夹,纤悉见民情”之句,讲的就是这件事。朱曾称其为“清和恺悌人也”,对这位老友感念至深:“只今空老泪,难得浊河清。”

朱熹与吴芾俩人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面的时间,发生在吴芾晚年赋闲之后,朱熹亲自到仙居吴芾的居所“小西湖”拜访,俩人相见甚欢。

小西湖今貌

朱熹拜访吴芾的时间,《光绪仙居县志》的载:“朱子以淳熙八年(1181) 为浙东仓使,行部至台,访康肃于里第,赠诗云云。至十年六月卒,年八十矣。”文中“康肃”是吴芾的谥号。束景南《朱熹年谱长编》也有朱熹于淳熙九年(1182)下有“巡历至仙居,访湖山居士吴芾”的记载。这两种说法是一致的,朱熹于淳熙八年提举两浙东路常平茶盐公事,主要负责赈灾事宜,次年“行部”(巡视)至台州。

不过这个时间有个疑点。朱熹于淳熙九年(1182)七月二十一日入台州天台县界,自东而西穿过仙居全境,于八月十八日翻越苍岭入处州,也就是说,他与吴芾见面的时间应在这一年的七八月份,当时吴芾已经七十九岁,淳熙十年(1183)六月吴芾去世,享年八十岁,距俩人见面过去不到一年。此次会见后,俩人互有书信来往,诗词唱和,以当时的交通条件,一年时间完成这些互动似乎太匆促了。而且,吴芾去世后,朱熹曾写挽诗悼念说:“忆忝观风寄,登堂识老成。忘年见交态,把酒话诗情。别去如三载,书来忽九京。却思凭槛语,忍遽勒公铭。”“别去如三载,书来忽九京”,就是一别好像没几年,忽然接到报丧的书信,如果是去年刚刚见过,应该不会说“别去如三载”。所以,有学者认为,俩人相见的时间可能在淳熙元年(1174),这一年吴芾七十一岁,担任的职务是太平兴国宫提举,当时朱熹的职务是台州崇道观提举,俩人都是所谓的“祠禄官”。这是一个闲差,只领俸禄,不理政事,也不用在任职地上班,所以吴芾实际上是回到仙居养老,朱熹也在台州各地游历讲学,正好有空去拜访这位前辈。当然这只是推测之词。

朱熹在为吴芾作的“神道碑”中追忆此次会面的场景时也说:“则又顾念往以使事过公里门,公闻其来,野服蓝舆出见,邀于湖上,延坐与饮,论说平生,俯仰感慨,遂以身后之传为托。”从这段文字中可见,两人在小西湖游船上把盏论道,惺惺相惜,成为忘年交,吴芾佩服朱熹的学问人品,甚至提出要拜其为师学习理学,还以“身后之传”相托。古语有云:“白首如新,倾盖如故”,两人匆匆一晤,就此结下深厚情谊,至死难忘。此后吴芾作《和陶示周续之祖企谢景夷韵,寄朱元晦》诗相赠:“我爱朱夫子,处世无戚欣。渊明不可见,幸哉有斯人。李何不苟合,进用苦无因。夫子于此道,妙处固已臻。尚欲传后学,使闻所不闻。顾我景慕久,愿见亦良勤。第憾隔千里,无由往卜邻。安得缩地杖,一到建溪滨 。”吴芾诗里称颂朱熹处世无忧无喜,将其与陶渊明相提并论,感叹距离朱熹居住的福建建溪太远,不能时时见面畅谈,从中也可见诗人对朱熹的倾慕之情。朱熹见此,作《伏蒙某官宠示和陶見寄旧作,伏读叹仰,又感知待期许之意盖非一日,率易次韵,少见谢肊,伏惟矜怜,有以教之》:“吴公抱经济,轩冕非所欣。向来青禁闼,本是山林人。浩歌归去来,神交邈何因。一朝脱冠去,妙境聊同臻。谓予虽后来,臭味亦有闻。赓词远见属,重以教语勤。荒凉想高风,令人思无邻。甘棠矧在兹,踯躅建溪滨。”两人惺惺相识之情溢于言表。吴芾去世后,朱熹作《挽吴给事三首》以哭之,录其中一首:“台省倾群望,江湖去一麾。语闻三谏切,政有百年思。不尽云龙会,还寻雾豹期。谁知七休咏,翻作八哀诗。”

吴芾去世后,他的次子吴洪还手持陈庸的亲笔信赶往福建建溪,请朱熹撰写墓碑铭文。朱熹对吴芾以“身后之传”相托念念不忘,撰写了长达4148字的《龙图阁直学士吴公神道碑》,碑文对吴芾的为人作出极高的评价:“好善如己出,嫉恶如私仇。延接后进,多所成就。平生严毅若不可犯,然谦虚好问,而乐闻过,不间微贱。教子弟尤力,尝语之曰:‘若等从官,视官物当如己物,视公事当如私事。必不得己,与其得罪于百姓,宁得罪于上官。吾平生无他长,惟不敢以一毫自欺耳。’”

桐江书院

朱熹在仙居期间,还曾到桐江书院讲学,与书院的创立者方斫交游甚密。

方斫,字宗璞,号子木,一号韦溪,为晚唐著名诗人方干后裔,宋孝宗乾道九年(1173)中特科进士,官至嘉州(今四川乐山)学官文学。桐江书院位于今皤滩 乡山下村与板桥村之间,系方斫兴建,因方干是桐庐人,方斫为纪念先祖,故书院以“桐江”为名。桐江书院创办后,“四方之学士文人,负笈从游者尝踵相接。”陈庸就曾在此求学,《光绪仙居县志》载:“陈庸尝从吴康肃芾、方韦溪斫游。”朱熹到访仙居,在桐江书院停留了一段时间,还为学子们授课,他亲笔题写的“鼎山堂”匾额还保留至今。据说,朱熹还曾将儿子也送到桐江书院受业,清光绪年间《板桥方氏宗谱》还收录一首据传为朱熹的《送子入板桥桐江书院勉学诗》:“当年韩愈送阿符,城南灯火秋凉初。我今送郎桐江上,柳条拂水春生鱼。汝若问儒风,云窗雪案深工夫,汝若问农事,晓烟春雨劳耕锄。阿爹望汝耀门闾,勉之勉之勤读书。”

朱熹在仙居期间,还拜访了一位名叫张勇的学人。据《康熙仙居县志》记载,张勇,字谊中,号敬修,世称为浩然先生,学问高深,登门求教的人多的连院子也挤不下。当年吕师囊起义失败后,张勇求见台州统制姚仲平,劝说他不要诛杀无辜,救了不少人。张勇去世后,吴芾为他撰写墓碑,可见两人交情不浅,朱熹可能也是在吴芾的介绍下认识他的,与他“与论致知之学”,结果居然“熹尝自愧不如。”张勇曾作《邀朱晦菴常平看梅》诗记录两人的交往经过和情谊:“几度交嗟把袂难,皇华按部得盘桓。小园种得梅千树,为报相过一倚栏。”

已关注

关注

重播分享赞

关闭

观看更多

更多

正在加载

正在加载

退出全屏

视频加载失败,请刷新页面再试

刷新

视频详情

仙居县传媒中心

白泽融媒实验室

记者:羊草山

编辑:尹 畅

审核:王新华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相关掠夺

365bet体育在线开户
中兴BA603(16GB/全网通)网友点评

中兴BA603(16GB/全网通)网友点评

🗓️ 07-30 👁️ 7622
28365365体育
青年良品

青年良品

🗓️ 07-08 👁️ 318